近日,泰安市中研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中研复合材料技术研发实验基地项目顺利竣工,将于8月21日前对项目环保设施进行调试。这是泰安市大力发展新材料技术、发挥复合材料产业优势,依托专业技术资源、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通发展的典型事例。
让科技创造新价值,为产业插上创新翅膀,提振经济发展动力。近年来,泰安市着力构建具有泰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先后对接36个重点国家级学会,为企业搭上智力“最高点”提供了绿色通道,推动泰安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形成稳定的竞争力。今年泰安市又成功获批中国科协“科创中国”首批试点,未来将对接更多的高水平专家队伍,成为泰安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抢占发展“智”高点,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
2016年,一场汇聚了全国纤维复合材料院士专家的高端学术交流会议——中国复合材料学会暨复合材料交通运输领域科技会议首次在泰安举办。此后,会议在泰安连续举办三年,成为泰安市产学研对接的品牌会议,为企业精准对接服务技术需求打造了一把“金钥匙”,也为后续泰安中研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搭平台、聚人才、兴产业、成园区。2019年2月22日,泰安中研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高新区高创中心揭牌成立。研究院特色突出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以成果转化为核心,整合形成了以科协为桥梁,以地方政府、龙头企业与权威性科技社团三方密切合作、相互作用的三螺旋理论创新系统合作新模式,有效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共赢。
这种合作模式,从泰安市本区域出发,辐射全国范围内复合材料全链条,通过开展国内外复合材料相关产业与企业技术、产品特色的分析,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复合材料科研项目投入产业化应用,协助泰安建立复合材料全产业链孵化平台,形成具有发展前景的闭环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地方复合材料产业的合理布局。
释放经济发展新动能,要以科技为引领,以人才为支撑。正如与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的广泛深入合作一样,近年来,泰安聚焦主导产业,紧盯学会资源,以会为媒,精准对接了中国复合材料学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化工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微循环学会等36余个国家级专业学会,抢占发展“智”高点,为泰安市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显著提升了纺织、化工、新材料、医养健康、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依靠“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市”这块金字招牌,泰安市与国家级学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和深化,汇集了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优势。目前,在上级学会支持下,新材料产业增长迅速,成为泰安一大支柱产业,涌现出泰山玻纤、山东路德等龙头企业;纺织产业加速提升,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岱银集团等一批纺织企业引领全国行业创新发展,占领了纺织技术制高点;化工产业持续升级,山东华阳集团等一批当地传统化工企业走上了高端绿色发展之路;医养产业蓬勃发展,诺莱泰山国际大健康医养产业基地等相继建成,泰山四大名药尤其是黄精利用开发步入高端发展轨道……
随着一个个好项目的落地,泰安市加快以项目为载体,推动建成一批创新创业平台。泰安中研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现有9个项目入驻孵化,落地投产1个,该院建设被纳入泰安市“十三五”规划,荣获泰安市人才“金十条”首批奖励资金,成为引领复合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天津化工设计研究院、陆军工程大学、山东大禹水处理有限公司联合建立智慧水务研究院,打造高层次智慧水务平台。同时,围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市科协积极争取建立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泰安分中心,吸纳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国家级学会、中国科协信息推广三大资源,成为泰安区域信息源最广、内容最翔实、信息量最大的科技成果推广平台;还建立了国家纺织工业(泰安)检测中心这个长江以北唯一的国家级纺织品检测平台。此外,持续推进中国科协企业科技信息推广项目,全市有623余家企业注册使用,岱银集团、农大肥业等100余家企业取得显著效果,形成300项新专利,培训专利应用工程师3000人次。“泰安市纺织服装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行业服务平台”“泰安市化工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项目”被列为中国科协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项目,各获50万元支持。新动能不断释放,好项目加快落地,产业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
“四个一”工作法,推动协同创新精准服务
优质的创新土壤和支持创新的利好氛围,必将孕育出累累硕果。
去年11月12日,全省科协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暨深化改革现场推进会在泰安召开。按照“每对接一个高层学会、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至少落地一个实体服务平台、提升一个产业”工作思路,泰安科协牵线高端学会促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泰安经验得到中国科协高度评价,对全省科协系统深化改革、提升改革质量、打造科协品牌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学习借鉴意义,获全省推广。
其中不得不提泰安市坚持政府主导、科协搭台、学会唱戏、企业受益的原则,围绕服务好“十强产业”发展,动员各部门主动对接高层学会,通过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平台、开展战略咨询、联合攻关等,建立“三级四方”联动(“三级”即国家级学会+省级学会+市级学会,“四方”即政府、学会、行(产)业和企业)的新型服务模式,逐步实现了学会群、企业群和创新链、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推动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向泰安市流动。
泰安市高度重视国家级学会等高端创新资源。书记、市长等市领导作出批示,要求用好国家级学会资源。政府分管领导亲自带队对接国家级学会。市里以“两办”名义出台文件,建立了由市领导任组长,科协、科技、经信、发改、组织、人社等部门分工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把国家级学会资源提高到市委市政府的层面加以推进。市政协将“充分利用高层学会资源优势,助力泰安创新发展”的提案作为重点提案。市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专项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支持与国家级学会资源合作。市委编办批复设立泰安市学会服务中心。市科协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对接国家级学会,指导县市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长效机制建起来,专职机构用起来,领导包保活起来,成为推动创新的有力保障。
在泰安市积极聚焦主导产业、落实各项配套政策的同时,龙头企业以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应用优势以及资金优势,为入孵项目提供高效的管理制度和加速成果应用必要的生产设施和资金;国家级学会则充分发挥自身的横向资源整合优势、纵向资源枢纽优势,保证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孵化项目与专家团队渠道来源。
各有分工侧重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有效突破各制约科技创新的各种障碍,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全要素的支持。
演好“主角”当“先锋”,打造技术创新枢纽新城
改革催生新活力,担当作为天地宽。
新形势下,科协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明显,从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变成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主角”,成为助推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的“先锋队”,成为加速科技经济融通发展的“排头兵”,将泰安创新发展的故事讲得更加生动。
当前,科协系统推动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工作得到了市委的充分认可、赢得了企业的广泛赞誉,多家企业主动登门寻求合作。
然而改革创新并非一帆风顺。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逐渐波及全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才能形成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竞争力。为此,中国科协给出了打造“科创中国”平台的服务模式,充分彰显科技“化危为机”的价值,营造创业创新创造良好生态。
为打造“科创中国”服务品牌,中国科协启动科技经济融合行动,选择部分地市共建技术创新枢纽城市,支持调度国家级高端创新资源服务试点单位创新发展。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以及省科协重点推荐下,中国科协已经批准泰安市作为全国首批22个“科创中国”试点单位之一,提供给多方支持,成为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有一次重大机遇。到2022年,泰安市将与100家国家级、省级学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建立100家创新创业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区域创新联盟、科技经济融合联合体、国家级学会服务站等),1000家企业应用中国科协及所属学会创新资源,推广转化1000项有效科技成果,培养造就一批企业一线创新工程师和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在该平台助力下,泰安市企业能更好地对接到专家,邀请行业领军人物为产业发展企业创新“把脉问诊”,促进更多的创新资源在泰安市集聚,为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新动力,打造技术创新枢纽新城,打造泰安经济科技融通发展的“样板间”。
中国公路学会成立交通基础设施与工程材料服务团服务泰安发展,联合打造土工材料协同创新共同体,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与力博集团联合建设泰安有色金属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与我市共建中国泰山院士专家服务基地;中国测绘学会、中国电子学会在泰安四维卓识公司、泰山信息科技公司建立学会服务工作站……
“对接一个高层学会,为企业攀上一门高亲,让企业创新动力更强”。泰安市科协负责人如是说。
未来,一副生机勃勃的科创画卷将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