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总编辑栗建昌一行来泰采访我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工业推进委主任、总链长杨洪涛出席会议并讲话。
座谈会上,杨洪涛向新华社山东分社长期以来对泰安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泰安发展差距在工业,经济短板在工业,发展潜力和现实出路也在工业。振兴泰安,必须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必须以最低能耗、最低排放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以工业发展带动就业,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泰安、留在泰安。围绕这一目标,泰安建立了严密的组织动员体系、规划体系和政策体系,实行闭环式考核,统筹配置资源,把“外脑”和本市实际相结合,把破题推进“链长制”作为核心抓手,坚持系统集成,强化“有解思维”,注重协同高效,按图索骥、有的放矢,举全市之力聚力攻坚,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洪涛表示,泰安市区位交通便利,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为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以来,我们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委统揽全局、领导各方的政治优势,创新构建新型管理体制,统筹领导工业经济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有所为有所不为,注重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制定“一揽子”普惠政策和若干靶向政策保障工作落实。准确把握当前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先机做好赛道选择,瞄准新兴产业,抢占新赛道、新风口,集中资源要素、人力物力,推动形成地域优势竞争产业。坚持企业培植和“双招双引”“双轮驱动”“一企一策”精准滴灌,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实现技改扩规优存量、招大引强扩增量。
杨洪涛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最终要把工作成效落脚到项目上,看项目能否集聚成链、扩链成群。我们注重加强过程管控,聚焦生态打造,强化政策支持,围绕产业所缺、企业所需,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分类施策,着力解决产业链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关键难题。瞄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加快技术赶超步伐,抢占先机、弯道超车。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叠加效应,以一流营商环境打造产业生态,助力企业发展,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打好打赢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这场硬仗奠定了基础。
在泰期间,栗建昌一行到泰山玻纤复合材料产业园、西尼尔高端新材料助剂、泰通生物科技产业园、中天泰和智能制造产业园和泰开新能源汽车电动机散热件制造等项目现场参观调研。
市领导张颖、王爱新、宋洪银参加。